“五月五,是端阳。门插艾,香满堂;吃粽子,洒白糖。龙舟下水喜洋洋。”
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天中节等,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
它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、祈福辟邪的节日,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,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。
端午前后,粽叶飘香,民间素有吃粽子、划龙舟、挂艾草、饮雄黄酒、佩戴香囊的习俗。
小小一个香囊,究竟有什么魅力,历经千年而余绪未泯,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什么妙用?
01
在中国,香文化底蕴深厚,历史悠久,香道更是和茶道、花道一起,并称三雅道。
正所谓“茶道益心,花道养心,香道静心”,人们通过眼观、手触、鼻嗅等形式对香料和香器等香物进行鉴赏和领悟,一方面通过香的自然韵味使得身体通窍、思想开慧,另一方面以香为媒,寄托情思、悟道明德。
香最早用于祭祀,亦作为药用。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熏燎、艾爇和酿制香酒的记载,到了周代有佩戴香囊、沐浴兰汤的习俗。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佩戴芳香性植物以驱秽辟邪的记载。
自汉代开始,香文化盛行。在宫廷贵族当中,熏香、佩香、浴香非常普遍。长沙马王堆汉墓便出土了香奁、香枕、香囊、熏炉四种香具,里面还装有辛夷、桂皮、茅香、佩兰等香药。
到了唐代,香品的用途有了进一步的细分,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焚香方式和工具,乘香的容器也更加精美。
央视节目《国家宝藏》曾展示过西安出土的唐朝葡萄花鸟纹银香囊,设计十分精致巧妙。整个香囊直径不到5厘米,厚度不足2毫米,通体镂空,玲珑剔透,内有香囊,机关巧智,鬼斧神工,“虽外纵圆转,而内常平,能使不倾”。
这种金属香囊可以佩戴在衣外,也常置于袖中,还可以挂在卧室里。王琚作《美女篇》:“屈曲屏风绕象床,萎蕤翠帐缀香囊。”由此可以窥见,当时的嫔妃、贵妇等,不仅随身携带香球,还会将其置于被褥之中,或是挂在屋里帷帐之上。
随着香文化的不断发展,香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,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无论是达官贵人、文人墨客,亦或是寻常市井百姓,都喜欢常年佩戴香囊,在各种宴会庆典场合还会焚香助兴。
因为香囊有贴身陪伴之意,青年男女还会将香囊当作信物,以传情达意。《红楼梦》中,黛玉误以为宝玉把自己送的香囊送给了别人,觉得宝玉不在乎自己的心意,便生气地将香囊剪破。
02
香是自然造化之美,从早期简单用香,演变至品香、咏香,香道的含义早已远远超越了香制品本身。“黍稷非馨,明德惟馨。”人们以香为载体,修养身心,培养高尚的情操,感悟品德之美、人性之美。
从实际用途来看,古人之所以喜欢佩戴香囊,不仅是为了香体、怡情、静心,还有出于保健养生和治病的考虑
端午时节,天气炎热,蝇虫飞动,“毒气”上升,疫病萌发。古人认为病从口入,多为“邪杂”之气经口鼻吸入,而饮雄黄酒、佩戴香囊能驱邪解毒、预防瘟疫。久而久之,便有了端午佩戴香囊的习俗。
从中医的角度来看,带有香气的植物大多有特殊的功效,许多芳香植物被古代医家列为“上药”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云:“香者,气之正,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。”直言芳香之物可以避秽浊。
中医里有“衣冠疗法”“服气疗法”,利用穿戴的衣物、饰品将药物佩戴在身上,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吸收而发挥其防病治病的作用,是古老的中医外治疗法之一。
香囊常用的便是具有芳香化浊、驱瘟避秽的中草药,如佩兰、艾叶、薄荷、藿香等,这些中草药大多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,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功效,气味也容易被接受。
适合制作香囊的中药材
心灵手巧的朋友不妨自行制作香囊,或戴在身上,或挂在包上,或置于枕边,草药香气可以透达体内,利益身心。
03
陈李济作为全国最老的老字号药企,汇聚了传统中医药的精华,素来以振兴老字号、弘扬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。
藉由端午佳节将至的契机,陈李济推出了陈皮香囊,传承风雅习俗,找回传统节日的仪式感,保佑健康平安。
“青,生也,象物生时色也。”青色乃东方之色,象征着希望与新生。陈李济陈皮香囊特意选用天青色的香包,清新淡雅,脱俗纯粹,极具东方韵味,承载着美好的寓意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七”字总是与“善”“美”有着密切的联系,寓意着吉祥、喜乐。陈李济陈皮香囊选用7克内容物,也带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,希望给大家带来温暖与力量。
小巧玲珑的香囊,内含陈皮、艾草、藿香、苍术、山柰、佩兰、菖蒲、白芷、肉桂、冰片等10种中医常用的芳香中草药。
草本清新,陈香怡人,芳香开窍
可作为日常佩饰,挂在腰间或包上
也可挂在家里玄关、办公室,或作为车挂
悠悠清香,驱蚊净味,提神醒脑
佩香囊,品美粽
传承端阳的风雅习俗
祈求身心安康
注意事项:
*本文来自MG不朽情缘官网陈皮,转载请注明出处
*本文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络,因为无法联系版权所有者,如有侵权,请后台联系删除,给您造成不便,请谅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