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很早就懂得将柑橘的外皮作为药用,药名“橘皮”,为理气化痰药。中国现存最早、成书于东汉的医药经典著作《神农本草经》卷一记:“橘柚味辛温,主胸中瘕热逆气,利水谷。久服,去臭、下气、通神。一名橘皮。”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就记述有不少应用橘皮的药方。唐代陆羽《茶经》亦提到有加入橘皮煮茶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也有很多用到橘皮的方剂。
“新会陈皮”是“陈皮”中的最负盛名的佳品,是用地道正宗的新会柑果皮制成。查阅历史文献可知,我国利用柑橘的外皮作中药,约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,只不过在旧文献资料中,往往不是以“陈皮”的字眼出现。“陈皮”的名称是到元代以后才变得常见。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《饮膳正要》中,就有使用陈皮的28条记载。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更有详述:“橘皮,苦能泄能燥,辛能散,温能和。其治百病,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。同补药则补,同泻药则泻,同升药则升,同降药则降。”《本草纲目》中还特别记述,橘皮“今天下以广中来者为胜”。“广中”,粤中也。粤中陈皮即为新会陈皮。